2008-11-26

由 Nick Vujicic 談起澳洲教育的一瞥

大家已知最近來港分享Nick Vujicic, 他一出生沒手沒腳,可猜想帶大他的父母的負擔可不小。Nick 現年25歲,推想25年前,澳洲給傷殘人士的輔助設施一定比現在的少很多。Nick的父母要付出的心力和支付的可不少。

讓基絲汀聯想起十多年前,移民澳洲不久,囡囡上第一班,那時她班上有一個小女孩。我還記得她的名字叫 Laura. 她雖然不像 Nick沒四肢。Laura雖有四肢,卻不能動。幸好有一部電動輪椅,所以她能來往自如。Laura不能說話,而且是智障的。記得當時囡囡的班老師向我們家長說,學校收了好幾位有特別需要的小朋友,Laura是其中一位。特意安排每班一個。一方面,可以讓這些有特別需要的小朋友融入正常班中,另方面,可以訓練同學學習與這些人相處,和幫手照顧他們。

聽了這番話,覺得慶幸囡囡入了一間很有『人性』和『人情味』的學校。當時,基絲汀也間中在囡囡學校做義工,協助班老師。因此,可在旁觀察班上同學的表現。

一要下課,出外小息或轉上課地點。班老師總會問:有誰願意幫助Laura?基絲汀只見很多小手舉起,自動請嬰去幫忙。溫情的場面,還歷歷在目。其他小朋友跟Laura傾談,有說有笑。明顯Laura知道其他小朋友的意思,她雖然不能夠說話,但從她發出的笑聲和喉音,曉得她很開心的。其實,Laura外貌頗特殊,一看上去就知道她是智障人士,還時不時流口水,有很多地方可以令人退避三舍的。但基絲汀在旁觀察那些照顧Laura的小朋友就不以為意。當Laura是普通正常人一樣來對待,只不過她需要多一點幫忙而已。

偶然一次跟班老師傾談。她說,學生是需要從小學習與不同人相處。她班中學生就很喜歡跟Laura接近。其實,基絲汀在旁觀察,學生是從他們的班老師學習榜樣,從她學習到如何跟Laura相處。Laura感受到周圍的人接受她,影響她對人也頗正面。曾走過Laura身邊,她發出 grr…..mr….聲音,大抵猜到她是說早晨 Good morning, 跟人打招呼吧~常常掛上笑容的。

記得當年,學校為Laura特別申請一位助教 teacher-aide,一星期來幾次,幾段時間坐在她身邊,特別輔導她的功課。游泳課堂中,還看見Laura的媽咪落泳池親自教Laura游泳。總覺得Laura很喜歡上游泳課。到要上水的時候,Laura會像一般小朋友『扭計』(淘氣),要留在水中久一點。

這些教育不是課本上可以傳授的,但卻是基本生活必需。

3 則留言:

  1. 看完你這篇文章,很感動澳洲的日常教育做得十分好。

    在香港,不論是對殘障人士,又或是外籍人士的融合實在太不堪。

    以前在新加坡工作時,深深體會到該地的民化共融做得十分好。
    想起以前的小學教師向我們灌輸香港比新加坡好的權念,
    實在汗顏…

    最近跌傷了腳,要用拐杖走時,覺得殘障人士所受的壓力,我們根本不能了解。
    因為我一面慢行時,很多人(特別是「師奶」),會用好奇的目光來看著我,有些會特別行快一點再回頭看,真令人氣憤。

    香港何時的教育會加入如此寶貴的知識呢? :(

    回覆刪除
  2. 回應gillian:
    我總覺得如何用正確的態度對待傷殘人士是要在後天學習的。
    我從香港移民到澳洲,並不是嫌棄香港,但香港的確要在這方面仍要多多學習。澳洲在照顧傷殘人士方面,做得比較好,譬如每個公眾場所,都一定有為傷殘人的設施,如斜坡或電梯給坐輪椅的人使用,提供給傷殘人士的車位是最方便,最近大門的位置。這些建設營造一個社會氣氛:就是傷殘人士的需要應被重視。

    我很明白社會資源的有限,並不能很理想地,完全滿足所有傷殘人士的需要。但至少在一般人心中,要深切明白傷殘人士也是人,應被尊重。更不應看他們為『異物』。

    幸好,我的孩子在一個正確價值觀的教育環境下成長,他們都很曉得尊重傷殘或智障人士,不會當他們為『異物』看待,或用奇異的眼光去看他們。這是人際相處的一種基本尊重。

    回覆刪除
  3. 「人際相處的一種基本尊重」

    這個相處之相,你講得很對,要後天培育的,
    當社會越來越功利時,好多人都唔會想去理…

    回覆刪除